康养旅游在服务国家战略、产业实践和个体健康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围绕康养旅游有关理论、产业实践与健康效应等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认为:(1)康养旅游是以健康产业为核心,包含健康、旅游、养老、养生、体检、防治等多种功能的多业态多维度产业模式,在个人、经济、社会、生态层面具有独特价值;(2)康养旅游消费群体能覆盖全生命周期人群,消费动机呈现多元化,但面临着供需错配难题;(3)康养旅游依赖于优质的生态资源与服务供给,目的地资源由视觉景观转变成深度体验,才可能促进传统观光地向康养度假旅游地转型,其评价与品牌构建应回归到游客主体;(4)康养旅游发展面临概念不一、产品同质化、质量标准缺失、专业化人才短缺和健康效应难以科学测度等现实问题,也需要回应康养旅游带动人口迁移新现象的社会关切;(5)康养旅游作为心理健康的联结要素,既增进个体的生命福祉,通过环境感知、 身体参与以及社会互动的支持实现了生理健康效应,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预防工具,动养与静养两种方式作用于身体共同形成康养旅游心理疗愈的完整机制。面对新时代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康养旅游发展趋势,学界应加强学科交叉视角下的理论、方法创新,为康养旅游产业实践及其健康效应提升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康养旅游;健康产业;消费动机;产业融合;健康效应;人口老龄化;旅游体验

蒋依依(1978-),女,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旅游地理、体育旅游、奥运遗产等;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兼体育赛事活动与安全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等。
一、研究缘起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日益普遍,对健康的需求随之上升。康养旅游作为一种融合健康管理与休闲旅游的新型旅游形式,有效契合了当下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 提出,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此后,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大力促进康养旅游发展。《“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提出“发展康养旅游,推动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康养旅游不仅是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前中国康养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类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产业关联和带动效应日趋显著,有望成为旅游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康养旅游理论研究较为滞后,对产业实践的指导作用极为有限。为此,《中国生态旅游》编辑部诚邀国内康养旅游领域专家,重点围绕康养旅游的有关理论、产业实践与健康效应等展开讨论。
二、研究内容
1.内涵价值与消费动机
1.1康养旅游的理论内涵与基本任务
(王兆峰,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等。)

【核心观点】 康养旅游是以健康产业为核心,包含健康、旅游、养老、养生、体检、 防治等多种功能,结合康复疗养、生态保护、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健康教育、传统医药等多业态多维度的产业模式,发展康养旅游契合人民对健康生活、美好生活需求的愿景,是落实“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任务:一是以改善健康为出发点,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二是以多维开发模式为载体,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以优质资源为吸引力,推进乡村振兴;四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五是以数字技术应用为手段,赋能智慧康养。
1.2康养旅游的价值蕴意与市场需求
(蒋依依,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体育旅游、奥运遗产等。)

【核心观点】 康养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业态,不仅契合老年人对健康养老的需求,更在多个层面上展现出其独特价值。个人层面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经济层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社会层面是缓解诸多社会矛盾的有力举措,生态层面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载体。此外,康养旅游消费群体覆盖面大,并非“银发一族”专属,能覆盖包含婴幼儿、青少年、中年人和老年人等全生命周期人群。
1.3康养旅游的消费动机与影响因素
(刘民坤,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康养旅游、乡村旅游、城乡经济等。)

【核心观点】 健康中国背景下,康养旅游者的消费动机是多元的,个体间差异较大。虽然康养旅游消费动机逐步丰富且消费内驱力不断强化,但仍面临着供需错配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供需总量、供需结构、供需层次以及供需空间布局4个层面,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方面。
2.产业实践与持续发展
2.1 资源开发与业态融合
(何莽,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康养旅游、大数据、休闲运动与管理等。)

【核心观点】 康养旅游依赖于优质的生态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旅居康养、运动康养、疗愈康养还是研学康养,都需要依托于优良的自然生态来实现。康养旅游以健康、养生和养老为主要业态,契合以身心放松和健康管理为需求的度假客需要。因此,发展康养旅游有助于推动传统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的转型,促进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文化、体育、旅游和农业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和积极应对老龄化。
2.2 目的地评价与品牌构建
(钟栎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文旅、智慧旅游、旅游规划等。)

【核心观点】从地球科学视角,地方性是评价康养旅游目的地的一个核心指标,主要包含个体生理和心理进行的地方性适应2个层面。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旅游活动目的地,还有一个额外性指标——地方既有性成果,包括人均预期寿命、患病率、发病率等重要指标。康养旅游目的地评价与品牌构建要回归到游客主体,游客感知形象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旅游大数据成为康养旅游目的地评价的重要方法,未来还需要科学、系统地去探索、考究。
2.3 现实问题与高质量发展
(龚胜生,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健康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等。)

【核心观点】 康养旅游发展面临概念没有取得共识、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产品质量标准、专业化人才严重不足、市场营销效果不佳、健康效应缺乏测度等问题。从系统理论补短板的视角,应对接康养旅游市场需求,推动康养旅游产品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制定行业、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加快康养旅游专业队伍建设;激活市场潜力,提升供给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构建康养旅游健康效应测度方法,凸显康养旅游“动机-过程-效应”的良好效果。
2.4 人口迁移与社会治理影响
(高晓路,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

【核心观点】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康养旅游带动老年人口迁移成为社会发展新现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迁移至具备优质康养资源的地区,以寻求更健康、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一现象不仅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推动目的地经济增长。同时,康养旅游带动老年人口迁移、迁入迁出地的社会治理以及老年人口流动周期性演化机理等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核心观点】 康养旅游心理健康机制的理论框架范畴包括:目的地和旅游活动、旅游者个性和生活史,旅游体验的感官和情感成分,以及记忆强度和持续时间。康养旅游的“预防”观强调健康人群的生命福祉增益,关注享乐与幸福。此外,自然环境已被证明对心理疾病具有普遍治疗效果,康养旅游因此成为心理疾病的一种有效干预工具,不仅能够预防心理健康问题,还能显著提升整体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3.2心理疗愈作用
(杨振之,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策划、规划,风景区管理与目的地营销等。)

【核心观点】 旅游疗愈的心理疗愈作用包含情绪调节、认知重构、社交互动和自我实现4个方面,具体通过动养与静养两种机制作用于旅游者的心理健康。其中,动养时,身体会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减轻疼痛、提升情绪,并产生欣快感。静养时,心流和正念理论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动养与静养两种方式作用于身体,既增强身体的生理机能,又促进心灵的平静与和谐,共同形成心理疗愈的完整机制。
3.3生理健康效应
(王石峰,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旅游、体育康养;蒋依依,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体育旅游、奥运遗产等。)

【核心观点】 具身理论强调“身心一体化”,认为认知、情感和体验是身体、环境和互动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康养旅游注重身体参与,是一种深层次的身心体验,属于典型的具身体验类型,它不仅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更在生理健康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依据具身理论,康养旅游通过环境的感知、身体运动的参与以及社会互动的支持,实现生理健康。
三、研究展望
通过本次围绕康养旅游的深入探讨,各位专家从理论建构、产业实践和健康效应3个模块对这一新兴领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审视,为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总体而言,康养旅游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满足。未来,需要创新研究范式,加强产业实践探索,为建设健康中国和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贡献。
四、致谢
由衷感激《中国生态旅游》期刊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审稿专家们凭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专业眼光,为文章质量严格把关,他们的每一条意见都饱含着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为论文的完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编辑部的老师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论文进行精心校对,耐心指导每一个细节,为论文的最终呈现倾注大量精力。
来源:中国生态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