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主体内容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时有删减
在信息社会向人工智能社会迈进的新阶段,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社会经济方方面的发展,旅游业也不例外。AI的深入应用不仅为需求端的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也为供给端的旅游企业以及监管端的政府带来全新的思路。AI正在通过资源活化、流程优化、服务深化、体验强化等多重路径重塑旅游业的未来。
AI让静态资源更加灵动。文化文物资源是旅游吸引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但传统上这些资源往往是静态方式存在的,而且由于保护的需要,人们只能“静观”不能“动玩”,很多时候还要隔着玻璃才能看。有了AI助力,通过图像识别、深度学习、虚拟再现、动态展示等方式,就真的可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动起来”。在一些博物馆里,通过AI互动设计,可以让文物“旋转”;在敦煌,AI让受损的壁画得以“还原”。这些变化让旅游变得更有趣、更具参与感,也更能让旅游者在动态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AI让行程规划更加便利。在散客化趋势越来越凸显的时代,如何让旅游变得更轻松、行程更合理、衔接更顺畅就变得越来越迫切。AI驱动算法则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时间长短、预算约束等具体要求,即时生成行程方案,美食推荐、活动匹配、贴心组合、卖点挖掘、动态调整都不在话下,能很好地满足定制化需求。如果未来能够嵌入预订功能的话,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相信使用起来就会更加方便。比如携程"AI行程规划师"整合了全球3000万条POI数据,可在0.3秒内根据用户需求生成行程方案,有效地节约了规划时间,显著提高了匹配性,提升了满意度。
AI让体验变得更加深入。旅游既是一个情绪产业,通过给人们提供有意思的产品来满足旅游者情绪价值的诉求,同时,旅游又需要满足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认知价值追求。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转变,从陌生的非惯常环境到深切的感官体验、情感激发,都离不开解说系统的支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虚拟现实技术,AI赋能的解说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导游面临的解说内容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更加生动的、深入的、交互的、沉浸的、更有针对性的解说服务,有效改善旅游体验效果。
AI让旅游运营更加高效。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清楚地了解旅游者的需求甚至提前预知到人们的消费选择,旅游企业才能在供求动态适配的过程中获得高质量的发展。比如黄山景区智能体集成了客服、购票、讲解、推荐、游记等功能模块,在有效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智能化分析实时游客流量、空间分布以及消费偏好,从而为资源调配、安全管理等提供准确信息,又可为产品优化、精准营销等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改善景区的运营管理水平。通过AI在情绪识别、语音分析、偏好推理等方面的算法支持,还有助于旅游企业更有效地提高供给匹配的精确度,从而获得更高的评价和更好的形象。
当然,AI对旅游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在这些方面,随着AI在“会思考”的同时向“会行动”的转变,AI还将在更广的广度、更深的深度、更强的强度上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当然,我们也要理性地认识到AI在赋能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行程规划中,AI算法虽能快速生成方案,但会造成旅游过程的模式化。实际上“随机事件”反而是旅游活动中的深刻记忆,旅游者往往在“随机性”中遇到AI无法预见的“惊喜”。因此我们如果过度依赖AI,则可能错过探索未知的乐趣。再比如,AI还可能因为算法“偏见”而在推送方面过于迎合消费者既有的兴趣爱好和信息偏好,从而导致消费者信息广度以及基于此的产品选择等方面表现出“信息茧房”效应,不利于人们在“行万里路”当中获得新的精神生命和认知成长。现阶段AI幻觉问题会进一步对人们的认知产生负面影响。在旅游解说方面,AI赋能的解说系统善于提供大量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却往往缺乏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传递与互动,但这种面对面、即时性的互动交流,恰恰是让游客在身体与心灵深度融入旅游体验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AI重塑旅游业的时代已经到来,利用AI而不是依赖AI,或许是旅游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需要秉持的基本理念。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 厉新建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 杨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