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发现,与假期出游不同,选择节后“出门”的游客在旅游方式上出现一定转变,从特种兵式打卡转变为随性悠闲自在的旅游模式;在游客组成上,“银发族”正成为节后出游的主力军,他们更青睐于避寒、自然风景、传统文化游。
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相比旅游旺季,错峰游的成本可节省20%至30%。这也是“银发族”更倾向于错峰游的原因之一,不仅享受到了更低的住宿和旅行成本,还能获得更佳的旅游体验。此外,“00后”游客趁节后也涌进海南开启了错峰深度游。美团旅行数据显示,逛夜市、爬火山口公园、徒步热带雨林、品地道琼菜小吃,都成节后深度旅游热门玩法。
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谢祥项认为,节后海南旅游延续了春节黄金周的人气和财气,说明海南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很强,市场“长尾效应”持续发力,也说明了不同时段的游客需求得到了满足。
谈及海南该如何发挥“长尾效应”,把“黄金周”变成“黄金月”“黄金季”,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吴若山表示,海南旅游市场要激活“长尾效应”,需要立足海南发展实际,以创新供给为核心,突破季节性桎梏,构建健全且系统的旅游生态体系,将“假日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常年留量”。
具体而言,海南旅游可以为“三步走”:
一是深化产品创新,破解“潮汐式”客源困局。海南需瞄准差异化客群需求精准开发非假日产品:针对银发群体推出“康养旅居+中医理疗”套餐,配套候鸟式长租公寓;为年轻客群定制冲浪考证、雨林溯溪等深度体验项目;依托文昌航天发射基地打造航天主题研学产业链。推动非遗资源活态转化,将黎锦技艺等文化符号植入沉浸式剧本游场景,策划“海岛非遗季”等常态化节庆IP,通过“文化场景+消费场景”双轮驱动提升附加值。同时,加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如对接医疗资源开发“康养+度假”组合产品,利用热带农业优势拓展果园认养、咖啡庄园体验等农旅融合项目,构建“旅游+”多元消费生态。
二是强化全域协同发展,拓展旅游消费空间。有效推动海南东、西线差异化发展:如东线可聚焦冲浪运动、免税购物等时尚业态;西线可开发儋州千年古盐田体验、棋子湾地质研学等主体性的旅游产品,形成客群分流。同时,加快完善环岛旅游公路驿站文旅功能,完善优化低空观光航线与西沙邮轮航线,提质增效“海陆空”立体体验网络。此外,可借势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一程多站”线路合作,将59国免签政策带来的中转旅客转化为深度消费客群,实现跨境流量价值最大化。
三是提升智慧服务,形成长效的旅游吸引力。搭建全省文旅数据中台,实时联通景区、酒店、交通等关键节点数据,实现客流预警与资源动态调配。在服务端,推进“30秒入住”“10秒入园”等智慧化改造,在热门的度假区设立多语种“旅行管家”实体服务站等,以精细化服务提升游客复游意愿。在营销层面,可根据消费数据分析绘制游客画像,精准投放旅游项目、研学课程等供给,通过定制化内容激活游客潜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