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国家公园的重要功能是保护与利用,而自然教育是实现国家公园重要功能和全民共享的有效途径。2017年出台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构建了建立国家公园的总体制度框架,明确将坚持全民公益性作为国家公园的理念之一,同时指出国家公园要坚持全民共享,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2019年出台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国家公园的长远发展进行了整体设计,明确自然保护地服务社会,为人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为全社会提供科研、教育、体验、游憩等公共服务的功能定位,同时确定要探索全民共享机制,即在保护的前提下,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
自然教育是指在自然界中通过视、听、闻、触、尝、思等方式,欣赏、感知和了解自然,获取自然知识,享受自然带给人类的美好,密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自然中获得感触和启发,从而提高人们关爱自然、保护自然意识的一种户外教育方式。在现实中,有人总结出开展自然教育的一般模式,即在自然中的教育(In),关于自然的教育(About),以及为了自然的教育(For)。事实上,自然教育可谓无处不在。
水杉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水杉的发现是20世纪40年代轰动全世界植物学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在此之前,日本植物学家三木茂在1941年以植物化石为依据发表了水杉新属,这个工作为水杉的发现打下了基础,正因为如此使得三木茂、胡先骕、郑万钧3人亦成为活化石单种属——水杉属的共同定名人。通过对水杉发现过程及其社会影响的系统梳理和阐释,可以认为水杉的发现实际上是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科学家之间联动的过程,具有世界意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事实逐渐被人们淡忘,亟需通过开展相应主题的自然教育来弥补。
很多关于自然保护地的科学考察成果,涉及到自然环境、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等内容,经过梳理、提炼和转换,都可以成为自然教育的基础素材。此外,相关的物候记录、观鸟、土壤解剖以及树皮树叶拓印等科研和自然观察数据,都可以作为自然教育的内容。
毫无疑问,国家公园是开展自然教育的最佳场所。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就生态价值而言,可以说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面向前来国家公园的访客和潜在访客、社会公众和当地居民以及特许经营者开展自然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在实施层面,自然教育开展在空间上涉及国家公园内及其周边;在内容方面通过挖掘、提炼、整合和转化国家公园的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特征知识;通过对国家公园的保护、发展起正面促进作用,进而开展自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