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旅游学会官网! 今天是:
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吴必虎:历史久远和积淀深厚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保持地方性的文化要素才最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发表时间: 2024-09-19

越是长久保存下来具有深厚文化沉积的特色文化才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首先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历时越久越有文化。长期的形成过程中,每个时代保留至今或仍在人类记忆中的那些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都不一样,就像一次风暴潮之后那些较粗大的沙砾会被巨浪从海底掀起到最高处,那些较重要的要素会被保留下来得到传承。久而久之,一个区域就会形成自己的沉积相,构成自己的文化层剖面。因此可以通俗地说,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首先得经历过大风大浪,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此外还得构建出物质或非物质景观,这些景观还得经得起间的剥蚀,留得下文化沉积。

旅游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生物,具有比其他动物更敏锐的好奇心、更强大的学习能力、更持久的记忆和传承惯性。对历史上存留下来的文化对象,旅游者充满了好奇心、怀旧情绪和涵化意愿。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沉积越深厚越丰富的吸引物,对旅游者越是构成足够的吸引力,换句话说,这样的文化越具有生命力。

能够保持地方性的文化要素才是最具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文化。

各种文化及其外在表现形式在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同时受到统一思想、观念、形制、标准的强制一致性,与各地各时代不同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科技水平、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性的共同作用。例如,汉传佛教寺院的平面布局就受到统一规制与地理差异的影响,一致性之外也有分化性。那么,在地方特性的形成过程中,所谓地方塑造(place making)或曰地方营造,往往更加着力于差异性的构筑、维护与传承。从系统内部竞争来说,同样是江南古镇,都不外乎小桥流水人家,怎样在大的一致性之外,突显地方特征差异性,形成自己独有的形象,使其保持地标识别,影响到这一古镇的社会认同和市场竞争。

一个地方的地方感一旦形成,就要考虑,如何在发展、扩张和维护过程中保持其稳定性,增强其可识别性,培养当地居民与外来访客的共同忠诚度,我们提出了恋地主义原真性的理论。无论人类的社会经济和科技能力发生多大变化,都应充分尊重与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景观相呼应的地方性、当地带给人们的地方感,才会最终使得本地的文化形成长久的活力,保持相应的地位,也就是说,具有恋地主义原真性的文化,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能够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体验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

人们往往存在一个误解,以为文化这玩意儿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很多文物保护单位和可移动文物,要么深藏地库难露真容,要么只可远观不可近瞅,要么只可观赏不可入住。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区。所有的文化及其载体,都是历史上人类直接从事生产、生活的空间。园林本来就不是风景,它是供人居住的,但是现在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好像只能当观光景区来看而不可居住了。长城的烽火台、敌楼,历史上就是守卫的军士驻扎的地方,士兵必须居住在长城上面,现在不仅不可以居住,也不可以露营。历史上作为教育或商业设施运营的古建筑,现在也很难再加以利用而只能观光游览了。要知道,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文化遗产地,无论是古镇古村古街,还是大宅寺庙亭桥,都是历代建设的成果,而非被动保护的结果。保护只是延长了古建筑的寿命,它们的直接成因是精益求精地建设。

只有高质量的建设,有时候也包括原址重建,使古建筑有直接与当今人类的日常生活产生密切联系的机会,这样的文化及其载体才会发生且具有生命活力。

(来源:中国旅游评论)

微信图片_2024091913175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