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以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事业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在体制机制探索、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以及民生改善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纵观世界自然保护的发展史,有时保护引领利用,有时保护与利用呈现对立状态,有时利用的势头甚至占据上风。现实中所谓在保护中利用和在利用中保护的理想状态很难达到。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都有原住居民世代居住,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利益诉求体现出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因此,协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就成为解决人地关系复杂性问题的焦点。探讨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人地耦合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本书确定2023年度主题为“国家公园人地耦合系统协调发展”。本书由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组织编纂,邀请国内国家公园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团队完成内容撰写工作。通过对国家公园的人地关系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探讨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其中26篇专题报告对本年度主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解读。
本书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大数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重点针对国家公园建设发展中的6个主题展开讨论。第一,在人地关系演变方面,解读中国国家公园人地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梳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演化规律,分析人地关系视角下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展望;第二,在资源评价与空间管控方面,针对中国国家公园在社区管理、文化景观、生态系统、旅游发展等领域的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不同人地问题导向下国家公园资源评价与空间管控策略;第三,在社区可持续发展方面,探讨国家公园建设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社区增权等角度展开研究,推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第四,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重点关注如何促进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现,结合国家公园建设的部分实践案例,提供具体路径和策略建议;第五,在自然游憩方面,围绕游憩开展过程中的体验质量、社区参与、需求特性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研究,以推动国家公园游憩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第六,在自然资源资产经营利用方面,聚焦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与经营问题,特别关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体制试点工作,探索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实现方式。
本书主要结论及建议如下。
其一,中国国家公园是由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多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系统,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初见成效,但仍面临生态保护与社区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人类活动与野生动物保护等冲突。因此,后续建设实施应在保障生态完整性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人地关系演化规律、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不同区域空间分异、多学科交叉支撑,以实现中国国家公园区域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其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气候变化、土地利用、人类活动、产业发展等都可能对其保护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实现文化景观的精准保护与高效管理也是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方面。针对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全方位评估、分级分类管理、发展情景模拟等资源评价与空间管控方式,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实现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
其三,社区居民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主体,随着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全面推进,社区参与机制在生态管护、特许经营、技能培训等方面已有一定的改革创新,但仍存在法律法规缺失、参与主体单一、参与深度不足等问题,亟须构建协同治理模式。同时,要强调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整合多元资源、明确共享机制和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扮演的多重角色,发挥社会组织对社区的帮扶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强社区参与,以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实现国家公园与社区的共赢。
其四,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利于将国家公园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索中,需综合考虑国家公园管理方、当地居民、公园游客等多个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结合当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的环境,从产业转型、实现模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同时,还要重视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强调遵循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其五,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游憩是发挥游憩功能、体现全民公益性的重要途径。通过识别国家公园自然游憩需求,并对游憩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估,构建国家公园自然游憩机会谱,以总结不同游憩空间的游憩活动特征和游憩体验特征。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与游憩利用的基础上,明确自然游憩管理者、经营者、体验者和社区居民在自然游憩中扮演的角色,精心规划并管理自然游憩,以推动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
其六,自然资源资产经营利用是国家公园发展的核心领域,要求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国家公园的传统资源价值、游憩利用价值、科研教育价值、衍生利用价值。目前,我国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经营利用中存在部门职能交叉、所有权主体不清晰、土地权属复杂、法律及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成为制约自然资源资产有效保护、利用、管理的关键因素,亟须明确经营的主体、内容、模式、收益等,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推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转换和实现更大范围、更有效、更公平的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
国家公园旨在通过人地耦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人地耦合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和保护生态系统,找到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平衡点,在确保生态保护的同时实现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建设国家公园的过程中,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共同建设生态文明,致力于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不断深入开展环境教育和科研活动,提高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知,具有深远的社会和生态影响。国家公园的人地耦合系统协调发展是一个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人地耦合系统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全球生态平衡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张玉钧,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加拿大国家公园联合实验室中方负责人。《国家公园(中英文)》、《风景园林》、《旅游学刊》、《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生态旅游》编委,《自然保护地》副主编,《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报告》和《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主编
Ⅰ 总报告
1. 人地关系中的国家公园发展现状与未来
Ⅱ 国家公园资源评价与空间管控
2. 自然保护地乡村社区分类管理对策研究
——以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
3. 基于HLC的自然保护地地域性文化景观特征评估方法与管控建议
4. 2000~2020年湖北省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质量与服务演变
5. 神农架国家公园木鱼镇民宿多情景空间布局规划
6.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Ⅲ 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
7. 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演进机理研究——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
8. 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社区参与研究
9. 价值视角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社会化参与机制研究
10. 国家公园社区研究动态、热点与前沿
——基于CiteSpace的数据可视化分析
11. 西藏自然保护地建设对社区发展的影响及国家公园建设应对
12. 国家公园社区增权对当地居民旅游参与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为例
Ⅳ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13. 供需视角下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体系构建研究——以唐家河片区为例
14. 基于InVEST和GEP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15. 基于社区认知视角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16.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系统碳汇生态产值核算及其开发利用
17.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视域下自然保护地文化服务分类体系构建
Ⅴ 国家公园自然游憩
18. 具身认知视域下国家公园游憩体验质量研究
19.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游憩机会谱构建研究
20. 百山祖国家公园社区参与自然游憩发展研究
21. 国家公园游憩需求特性识别及评价
22. 哀牢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Ⅵ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的经营利用
2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方式探析:五个国家公园的比较分析
24.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主要类型及其经营利用模式
25. 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探讨
26. 自然资源资产经营中的纵向分权及其政策变迁——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27.集体所有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对国家公园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后记
北京旅游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