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旅游学会官网! 今天是:
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史说长城】长城不战而屈人之兵
发表时间: 2024-10-09



北京旅游学会董耀会说

威慑作用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里讲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在冷兵器时期攻城是一种不到万不得已,不应该采取的作战方式。


要想对敌方进行战略性的威慑,就要让对方认识并相信己方的能力和决心。修建长城就是让对方看到己方保卫长城以内地区安全的决心和意志,这是长城起到威慑作用的基础。


大规模地修建长城,并在长城沿线驻扎重兵,就是一种显示自身决心和力量的军事造势。


当然,仅靠长城存在本身这样的一个事实,来实现战略威慑还不够,还要靠驻守长城军队进行的军事活动,来显示长城守卫的军事力量,显示长城守军的战斗能力,使对方放弃进攻长城的企图。


戚继光驻守蓟城时,曾经搞过一次十余万将士参加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因为指挥中心设在遵化的汤泉,故史称“汤泉练兵”。戚继光把当时蒙古部族的一些首领,都请到汤泉来观摩这场演习。通过演习,明朝军队向蒙古部族首领展示了自己的武装实力,告知对方长城内已经做好了使用武力抵御侵扰的准备,让对方在自己强大的武力威慑下,不敢轻易地采取敌对行动。


除长城沿线部队的操练和演习“示形于敌”显示威力之外,还需要有一些军事打击来增强威慑作用。仅仅是摆在那儿的、给人看的一种显示,还不足以使对方心理上真正产生畏惧并因此屈服。


所以,己方要采取一些军事行动,使对方在进攻长城时遭受一定的军事打击。只有军事打击的威慑作用与长城墙体的雄伟、长城驻军的力量强大,共同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态势,才能真正地起到较好的战略威慑作用。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战争潜力为基础,以良好的备战状态为基础。要想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就要做好战争准备工作。一旦打仗,保证能打赢。


在军事学上,防御是指军队凭借险峻地势和坚固的防御工事固守一块阵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逸待劳。长城防御绝非如此简单,长城防御以逸待劳的威慑作用,是基于长城攻防双方一般的客观性而言,并不排除双方的实战。


历史上,游牧势力攻打长城,所实施的进攻作战方式变化多端。这决定了长城守军进行长城防御的战争形态,也要随之有多种多样的应对。


游牧军队有的时候是单线重点突破型的进攻,骑兵部队对长城的某个关隘或某个城堡发起集中优势兵力的进攻,以强大的攻势突破某一个地方,然后按既定的战略目标向纵深发展,到预定的目的地实施抢掠后快速返回。


有的时候会采取多方向进攻的战略,从两三个甚至更多的方向,同时对长城防线实施进攻。只要有一点实现了突破,便很容易实现多点突破。多处突破长城之后,长城防御方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切断进攻方回撤的道路。


选取多方向进攻还是单方向进攻,取决于进攻方施行军事打击的目的和投入兵力的多寡。相对于进攻方来说,防御方则主要是利用长城的纵深防御体系,首先尽量避免进攻方的攻城方略得逞。


若进攻方已经攻入长城,长城防御部队还有一种作战方式,这就是在进攻方向纵深推进时予以围堵,在其撤退时予以追击。追击战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让来犯的敌人在撤退过程中遭到沉重的打击。


通过尾随追击,或包抄迂回追击,或平行追击,在追击中歼灭来犯的敌人。二是减少己方资产和人口的损失。


多数情况下,游牧骑兵进入中原地区的目的是抢掠财物和人口,进攻之初轻装上阵,战斗力很强。实施抢掠行为之后,马匹上驮有很多抢到的物资,骑兵不仅要自保,还要保护抢掠到的物资,驱赶虏获的人口,战斗力往往受到较大的削弱。


长城防御部队利用有利的作战时机实施追击和堵截,容易布置得当并取得较好的作战结果。《天下郡国利病书》云“虏大入则诸兵又于水草沟上下合击之”。


进攻战、防御战和追击战等作战方式在长城沿线时有发生,多数时候在一次战役当中可能会交互出现。《戚少保年谱耆编》记载,戚继光在镇守蓟镇时明确命令部队,作战方式要依据实际情况而调整:


有敌人进攻长城,“正面可御山梁拥众之虏,两面可打折墙之贼。便是虏马得向台空折墙而入,两台上暗认酋首,数铳齐发”。敌方一旦突破城墙时,应以包括车、步、骑、辎各兵种在内的机动重兵集团“追截,决一大战,或可击逐,使伤使乱”。


经过一系列的战斗,敌方兵疲将惰退走之时,沿边各路步卒要扼守险要之处以阻敌之归路。并由将领亲自率领骑兵追击,“各拼一死,一齐砍杀,务获奇功”。


敌屯长城之外,要派精兵夜袭敌营,“必获功如愿而后返”。打胜仗的威慑作用,才是更实在的威慑。长城的防御是一种防御与进攻相结合的防御,具有坚守与机动相结合进行防御的特点。


长城修建者要实现的防御目的是阻止和打破敌方对长城的进攻,保存和积蓄自己的力量,消耗或消灭进攻的敌人。具体说来,长城防御分为两个方面 :


第一,坚守长城的城墙、敌楼、关隘、城堡。驻守长城的军队依托长城墙体、关隘、关楼、敌楼、城堡等坚固的阵地进行守卫作战,阻止游牧骑兵的快速进攻。通过坚守阵地,防守方可以有效地消耗敌人,延长敌人进攻的时间。这种防御,一般在防止敌方的抢掠行为、破坏敌人抢掠的目的时实施。


第二,分层次、逐级实施机动防御。不论是明代保卫都城的岔道城、八达岭、上关、居庸关、南口等各大关口组成的逐级防御系统,还是宁夏头道边、二道边、三道边的设置,都是根据长城墙体固定这一特点进行的纵深设计,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分层次的机动防御。


机动防御可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而且不怕敌方攻进长城的某一关隘。因为,敌人一旦攻取长城某一关隘进入长城之内,长城沿线其他关隘和城堡之内的士兵仍可以钳制敌人,掩护主力集结。


集结起来的各方部队,可以对进入长城之内的敌军实行围歼,在很短的时间内包围并分割攻进长城的敌军,然后实行有效的打击,甚至将其部分军队予以歼灭。


长城防御的威慑力,还体现在多兵种的协同作战方面。戚继光在奏给朝廷的《请兵破虏疏》中提出,防御鞑靼“须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方为完策”。他提议组建与戍守城墙军队配合作战的车兵、骑兵、步兵和辎重兵等不同兵种。


车兵和步兵为“御冲突之虏于原野之间”的正兵,“御冲以车,卫车以步,而车以步卒为用,步卒以车为强”。《戚少保年谱耆编》提到,骑兵的机动性更强,“随时麾指,无定形也”。


此外,长城在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发挥的威慑作用也不一致。在一个王朝政权的衰微时期与一个政权的兴旺时期,长城的威慑作用是不一样的。任何政权,不管强大还是削弱,都会考虑战略防御问题。强大的政权还有对敌人发动战略进攻的选择,这个时期长城防御的威慑作用就大。


特别是在一个政权刚崛起的阶段和强大的阶段,构建起来的防御体系实际上是对敌方发动进攻的强大后盾。这样的防御体系起到的是一个前进基地的作用。而对敌人的进攻,这个防御体系又是确保有效防御的条件。通过进攻,可以有效缓解来自敌方的军事压力。


这个时期修建的长城,是基于长城地区整体防御安排的考虑。削弱的政权因为缺少实力,只能以防御为主。这个时期,长城防御的威慑作用,因其实力不足,也受到削弱。没有很好的备战状态和很好的战斗实力、持续的战斗潜力,威慑作用就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无法实现威慑敌方的目的。


明英宗仓促亲征,想以大军北上的威胁震慑蒙古也先部,结果在土木堡被擒,正是这种威慑力失效的例证。威慑作用是避免战争和战争升级的有效手段,但用得不好也可能适得其反。


总之,长城防御威慑作用的发挥,取决于防守军队能否利用具有纵深的防线,通过阻挡或诱敌深入,给进攻之敌以致命的打击。长城防御通过运动和坚守相结合的战略战术,达到防御的目的。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