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旅游学会官网! 今天是:
董耀会——《洞见长城》
发表时间: 2025-09-12

长城宛如巨龙,蜿蜒盘旋,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在无数守护这份遗产的身影中,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首席专家董耀会以四十余载的执着坚守,让生命与长城的脉络同频共振。延庆,作为长城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更与董耀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汗水,更留下了他对长城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半生保护与研究

董耀会是河北秦皇岛人,18岁成为秦皇岛电业局的一名外线工。那时,在山上施工架设高压线的他,常常会看到长城。“每次看到长城,我都觉得很神奇,每一段都不一样,仿佛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董耀会回忆道。从那时起,探索长城的种子就在他心里扎了根。


1982年,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董耀会脑海中诞生——他要在长城上留下人类第一行完整足迹。为了这个看似“疯狂”的想法,他整整准备了两年。这两年里,他学习长城的历史文化知识,在史籍中探寻长城的前世今生;坚持锻炼身体,为即将到来的漫长征程储备体力。

8b2e7aba021523ab5e6d35b7b7b2d002.png

青年时代的董耀会


出发前,他和同伴专程向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寻求建议。罗哲文的话,让他们深知此行的艰难:“徒步长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们要翻山越岭,穿越戈壁,风餐露宿,能完整地走下来吗?”董耀会和同伴没有退缩,他们眼神坚定,表达了不畏艰苦、不怕困难,甚至不怕牺牲的决心。罗哲文深受感动,拿出珍藏的好酒为他们壮行。


1984年5月4日是董耀会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和好友吴德玉从山海关出发,踏上了徒步考察长城的征程。秦皇岛市领导干部、游客、市民聚在一起,为他们送行,大家排着长队与他们握手。“大家为我们加油鼓劲,送上祝福,叮嘱我们注意安全,祝福我们早日凯旋。”回忆起当初的情景,董耀会语气依然兴奋。


0c5b070d47eceea19543fde81e55c767.png

51500165d2a54d3f3a24a3eb4ac04dda.png

90fae4db7a3af8b04644cbf5e9827636.png

董耀会和同伴在旅途中的留影


送别的人群中没有母亲和妻子的身影,或许是怕离别太过伤感,她们选择了缺席。但董耀会知道,家人的支持从不会缺席,尤其是妻子刘玉倩,不辞劳苦照料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母亲,默默承担起家中的一切,让他能毫无后顾之忧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当时孩子不到一岁半,婆婆又身体不好,一到冬天就犯气管炎。有一次我下班接完孩子回到家,发现老人不在,我立刻就骑自行车跑去了医院,在呼吸内科找到了她。婆婆当时被要求住院,但是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根本没人能陪护啊,最后我只能带着孩子推着婆婆每天去医院打针。”刘玉倩鲜少提及那段往事,想起当初的辛苦,她不由得眼中含泪,“他走了以后,我们也都挺惦念他的。有时候我就骑自行车带孩子去山海关,在那站一会儿,摸摸长城,心里就踏实些了。”谈及那段过往,刘玉倩感慨万千,但她始终不后悔丈夫徒步长城这件事。


d165fcdc25b46587009c6eb1e641d95f.png

董耀会一家人的合影

f0bc2d2380d09fa43c1f99335284524b.png

刘玉倩在采访中追忆往昔


徒步两个月后,张元华加入,董耀会他们组成了“华夏子”考察队。徒步长城的日子充满了艰辛。他们渡千山,跨万壑,渴了喝雪水,饿了啃干馍。风餐露宿是常态,病痛折磨也时常相伴。但无论多么艰难,董耀会始终没有动摇过。


ed2782e8b44dc468bddb084d1a759b65.png

董耀会和同伴在旅途中的留影


经508天、7400多公里跋涉,“华夏子”考察队于1985年9月24日到达嘉峪关,完成了中国人在万里长城上第一次完整的“行走”。“踏上嘉峪关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感慨,仿佛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洗礼。从山海关迈出第一步起,我就知道,我与长城再也无法分开。”董耀会说,这段徒步长城的经历,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也奠定了他与长城一生的缘分。


徒步考察长城结束后,董耀会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和伙伴结合历史文献,撰写了考察报告《明长城考实》。这本书,凝聚了他们的心血与汗水,正如罗哲文在序言中所写:“《明长城考实》一书中的章章节节、字字句句都是用脚步踏写出来的。”它成为了那个时代关于万里长城的忠实记录,成为一个时代的真实史料,也开启了董耀会的长城研究之路。


《明长城考实》的完成,只是一个开始。董耀会说:“长城这样一个与国家和民族有着几千年渊源、伴随民族和国家一路走来的伟大奇迹,理应有人去深入研究、去用心保护。我觉得我应该去做一些事情,去推动长城保护,挖掘它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军事内涵。”


af795da8067bcad837b79290b5118989.png

《明长城考实》


从此,董耀会踏上了漫长的学术研究之路。他成为推动长城学创建与发展、组织研究长城文化的中坚力量。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出版了《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长城:追问与共鸣》等十余部专著。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对长城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长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由他担任总主编、历时10年编纂的《中国长城志》,是首部全面记述长城历史、全面反映长城区域风貌的史志体大型学术著作,在长城研究的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45ee4c8213aa70b0a23ca47dd8797cee.png


董耀会的部分作品


在董耀会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长城、研究长城。他也成为了长城文化的传播者,经常受邀到各地讲学,向人们讲述长城的故事,传递长城的精神。



擦亮长城“金名片”

1984年9月17日,“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第一、第二期工程竣工典礼在八达岭长城举行。当时正在徒步考察长城的“华夏子”考察队刚好走到延庆。从踏上延庆的那一刻起,董耀会便与延庆长城紧密相连。


他记不清来到这里多少次,但是印象最深的是2002年2月22日,他作为长城专家陪同美国总统布什游览八达岭长城,见证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时刻。“布什总统先生在长城写下了‘peace to our people and best wishes’这句话,在新华社当天的新闻中,这句话被翻译为‘祝愿我们的人民永享和平’。”董耀会说,这是中华儿女永恒的祈愿。

fbfe1db4a128e54af25386652748258e.png

808ef0b2f0e39e62d86ae8c9eb88a0d6.png

1f119b487bae6d7f007742d220abd477.png

董耀会与外宾的合影

八达岭长城作为我国开放最早的长城景区,是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董耀会深知它的重要性,他曾说:“我们有责任把八达岭长城这张向世界展示中国魅力的金名片,擦得更亮、扮得更美。”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董耀会不遗余力。他参加了长城保护管理文件研讨会、关于八达岭长城保护与利用座谈会、八达岭长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会等众多会议,在会上,他总是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就八达岭景区“有景无区”、110国道改线和景区环境等问题郑重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他和众多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八达岭长城迎来了一系列的变化。2011年8月31日,投资3.2亿多元的八达岭过境线全面竣工通车,结束了八达岭长城关门人车混行的历史;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关门外的商铺迁离了长城附近,景区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除了关注八达岭长城的硬件设施改善,董耀会还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全国长城文化的学术高地。他积极组织北大、清华、人民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国内高校、研究机构中研究长城的专家学者,开展长城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探讨长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如今,中国长城学会在八达岭挂牌,旨在与八达岭长城管理处共同努力,打造成引领全国长城学术、文化及旅游发展的高地。“八达岭长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让它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董耀会说。

b1afc652030b778b54d133a51cd4b3b3.png

如今的八达岭长城联通扩展、升级完善,正如董耀会所愿,这里成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展现新时代中国新形象”的“金名片”。

信念如磐代代传

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执行院长彭运辉教授,多年采访董耀会,2023年出版了《长城之子董耀会》一书。书中收录了董耀会的一篇日记:“我已记不清多少次夜宿长城,头枕青砖在寂静中倾听长城粗重的呼吸。每当这时,我都会很兴奋,我与长城贴得那么近,彼此完全地在感受着对方。我总觉得,这呼吸声像我的父亲。”董耀会将长城视为父亲,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份情感,纯粹而深沉。彭运辉形容董耀会对长城的感情“就像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一样”。“他从一名工人转行做长城事业,这条路是长城赋予他的。在他内心对长城是跪拜、感恩的心态,所以他说‘长城如父’。”彭运辉说。

2486850a27747f1780f8dde812759f6b.png

0543391e707be134bc7f8b7c371a9b7d.png


彭运辉接受采访

这份特殊的情感,促使董耀会将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身于长城研究和保护中。长城保护条例,从无到有;长城学术研究,深入推进;长城家底,彻底摸清;长城文化,走向世界……他的事迹与精神影响了很多人。作为《长城之子董耀会》的作者,彭运辉教授跟随董耀会多年,他觉得董耀会就像一个行走在长城之上的大侠,始终直面长城保护的一线困境。看到长城遭破坏,他从不会袖手旁观,总会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推动保护。“他对长城的感情是一种跪董耀会和李春宇在同一地点留下的照片拜,一种感恩的一种心态。记得在山西左云考察时,当地一家砖窑厂挖断了几十米长城。他当时急得在现场 ‘上蹿下跳’,当即表示一定要找到相关负责人讨个说法,不仅要制止破坏行为,还要追究责任。随后他直接联系了当地地委书记反映情况,推动问题解决。最终当地在现场召开会议,对这一破坏行为进行了严肃纠正,相关责任人受到了批评和处分。即便如此,董会长仍觉得力度不够。这种为长城仗义执言、较真到底的劲头,正是长城侠客最生动的写照。”


2011年8月,一位名叫李春宇的小伙子带着《明长城考实》这本书,沿着董耀会行走长城的路线出发,开始了再次探寻长城之旅。2014年,当他走到山西代县附近,拓印一块长城敌楼门匾的时候拍了张照片。巧合的是,30年前,董耀会也曾在同一个地点拍摄了照片。2025年6月,两位素未谋面的长城人相聚在位于延庆的长城金石传拓艺术馆。得知李春宇依托延庆丰富的长城资源,建立了长城金石传拓艺术馆,还在香屯和九眼楼分别建立了工作站和实践基地。董耀会十分赞赏:“长城的传承需要这样的人,有人用脚步丈量真实,有人用书写记录历史,还有人用技艺留住文化。李春宇做的事情,就是在用技艺传承长城文化,非常有意义。”

c52a6766cf7e5d0277721a4da48d5b53.png

董耀会和李春宇在同一地点留下的照片

cda96ae585eeed5eaf80433a2c70e1c9.png

董耀会和李春宇在长城金石传拓艺术馆


董耀会的女儿董瑾,现在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旅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她继承了父亲对长城的热爱,带领团队研发了《少年使者》长城遗产研学项目,并在延庆帮水峪村打造了“一块砖”长城文化遗产酒店。“我从小就听父亲讲长城的故事,对长城有着特殊的感情。”董瑾说,“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长城,爱上长城,让长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ce3450b7fe024b2f8631f9360ddb0426.png

董瑾在“一块砖”长城文化遗产酒店前

接受采访

董耀会的家人,用不同的方式,支持着他的长城事业,也传承着长城文化。而董耀会本人,更是将“不停往前走”作为人生的信念,也将其融入到长城保护研究中。

6月25日,第三届华中长城论坛暨2025中国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论坛在河北涞源举办。活动现场,由董耀会倡议的全国长城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发展联盟正式成立。会议间隙,董耀会召集来自延庆长城文旅的同行们,开展了一场以“延庆长城文旅融合发展”为主题的交流与研讨。他与同行们分享着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为延庆长城文旅融合发展出谋划策。“延庆长城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将长城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让更多的人来到延庆,感受长城的魅力,同时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他说。


d5cc1c20ef4e42f20b971d00cecbec13.png

e806aab56cb435ebb34db9bd18815f1b.png

董耀会与第三届华中长城论坛

暨2025中国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论坛延庆团成员座谈


a2a5c037f3cbaaf090351c4640da1ccd.png

董耀会参加长城文化活动留影


最近,听说北京观长城森林步道(延庆段一期)石峡示范段于5月14日在八达岭镇石峡村建成,董耀会牵挂这里的变化,特意来走一走步道,看一看老朋友—石峡村的梅景田。“梅老啊,还能爬上去吗?”董耀会指着远处的步道问。“能上,能上……”梅景田笑呵呵地应着。两位志同道合的长城守护者,相识数十载,相互尊重,彼此欣赏。


董耀会忆起往事:当年得知梅景田要在石峡村成立长城保护组织,他深感敬佩并全力支持。在他的帮助下,石峡村的长城保护组织获得了中国长城学会的认可,乡亲们得以以长城保护员的身份开展工作。“起初没人要求他们这样做,保护长城完全是村民们的自发行动。”董耀会感慨道,“这正说明保护意识已在大家心中扎根,这在当时尤为珍贵,我们当然要鼎力支持。



83a74edf6bfb4427b12fa74ab1aa3d2c.png

刘红岩(左)梅景田(中)和董耀会(右)

从血气方刚的青年,到满头华发的权威专家,董耀会的长城生涯,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他用脚步丈量长城,用笔墨书写长城,用行动守护长城,是长城保护传承事业当之无愧的亲历者、参与者、推动者甚至引领者。

“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对于长城保护工作者而言,是鼓励,也是鞭策。如今,董耀会依然活跃在长城保护和研究一线。他知道,长城保护传承事业任重道远,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他坚信,只要有更多的人关注长城、热爱长城,长城文化就一定能传承下去,长城精神就一定能发扬光大。未来,在无数像董耀会这样的人的努力下,长城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910e37d65427d4a12402c1460f35ca51.png


4ba9b20800f19f858dbc7c6ad92ddf5f.png

扫码加入北京旅游学会


编辑| 许琪

审核| 张慧英  王政红

北京旅游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