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旅游学会官网! 今天是:
张慧英——国际旅游组织|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使者
发表时间: 2025-07-25

导读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已然成为促进世界多元共生、和谐发展的关键力量。国际旅游组织宛如灵动且坚韧的纽带,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将中华文明的精髓传递至全球各个角落。它们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悉心呵护着中国珍贵的历史遗迹与文化瑰宝;同时,也是文明对话的催化剂,通过组织各类旅游活动,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游客因旅游相聚,分享中华文化故事,碰撞出绚丽的文明火花;这些国际组织既是技术革命的践行者,更是中华文明价值的全球传播者。通过构建多维平台、创新文化转译、革新制度体系、探索数字融合,国际旅游组织在中华文明阐释与国际传播的道路上,架起了一座座跨越国界的彩虹桥,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迈向新高度。

一、平台矩阵:构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对话空间

在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的理论框架下,搭建广泛且多元的交流平台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合作意义重大。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有效的文化传播依赖于平等、开放的对话环境,而国际旅游组织所构建的平台矩阵,从多个维度为中华文明的阐释与传播提供了立体对话空间。通过这些平台,中国文旅部门与世界各国的政府机构、企业、专家学者、民间团体等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分享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打破文化壁垒,减少误解,增强文化认同与互信。

世界旅游联盟(WTA)的 “湘湖对话”(如图1) 已形成长期的品牌效应,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每一届峰会都会吸引全球文旅领域的专家与政策制定者参与。在2024年峰会期间,成功促成32国签署《数字文旅区块链公约》,建立了首个跨国文化遗产数据共享平台,为中华文明数字化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促进了中国与各国在文旅数据方面的交流与共享。这种数据共享机制使得中华文明的精髓能够通过数字渠道传播至全球,大大提升了传播效率与覆盖面。

在“中国南京周”走进UNESCO期间(如图2),南京市人民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总部共同主办《丝绸之路文化互动专题集——建筑、古迹和城市化》展览。此展览聚焦丝绸之路沿线建筑等,借图文呈现相关专题集重要篇章,展现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在多个世纪的文化技术交流,成为国际组织搭建平台促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生动实践。通过这样精心策划的专题展览,中华文明中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文化、建筑、技术等方面的内涵得到了系统性的国际展示,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声音。

这些实践不仅保护了中华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还为当地旅游业注入活力,体现了文明传播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价值。国际旅游组织不仅仅为中外文旅部门提供了对话的机会,也为中华文明的民间传播搭建了桥梁,通过这些平台,世界各国的人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打破文化隔阂,增进对中国的理解和友谊,真正实现了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无界对话"与文明传播。


50cfc05f3477dc88acb1cee0e2e841de.png

图1:“2024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合影

563755ed67dc1f140f937ba9367cc61f.png

图2:2024“中国南京周”相关展览现场照片

图片来源:网页公开资料

二、文化解码:让中华文明符号可感可知

国际旅游组织在推动全球文化交流进程中,肩负着文化解码的重要使命,致力于将抽象的文明符号转化为大众可感可知的生动体验。文化传播理论认为,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要将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形式。但是不同文化在信息传递方式上存在差异,而将文化符号转化为生动的交流媒介,能够跨越这种差异,提升文化传播效果。通过具体的文化活动和展示,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他国文化,增强文化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为了让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可触达、可体验,国际组织创新运用多种载体,将文化符号转化为生动的交流媒介。

在亚太旅游协会(PATA)举办的PTM2020暨亚太旅游协会旅游交易会(国际云展)这一国际平台上,四川雅安精心设置展位(如图3),通过展示特色文旅产品与服务,将熊猫文化、茶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文明符号具象化,推出的藏茶文创产品、熊猫文创产品不仅承载着独特文化内涵,也传递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这一系列举措让世界各地参展商和买家能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把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可触达、可体验的实物与场景,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效果。

又如,2024年国际山地旅游联盟(IMTA)在法国尼斯举办了"国际山地旅游日"主题活动。不仅在前一日举行的"贵州-尼斯之夜"交流餐会上开展了由贵州苗侗传统歌舞(如图4)与西方经典管弦乐的联袂展演,还在当天同步推出了山地人文艺术展,通过全球山地摄影作品及中法传统手工艺展示,呈现了中国山地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这种艺术形式的跨文化融合,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也通过艺术这一国际通用语言,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开辟了艺术表达的新路径。

从雅安展位里游客指尖的黑砂余温到“尼斯之夜”的月光下苗歌与长号的和鸣,国际组织正以“可触摸的叙事”改写文化传播史,文明的密码本此刻已摊开在掌心,等待每个触摸它的人,写下新的注脚。这种感性化、体验式的文化传播方式,使中华文明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成为可以亲身感受的生动体验,大大提升了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9906cb161cc201f83e3febaadbce8e4e.png

图3:2020年亚太旅游协会旅游交易会

四川雅安展位


466d8a7b097f839a10779b17a8ee9047.png

图4:中国贵州·侗族大歌

图片来源:网页公开资料


三、机制创新:建立中华文明传播的可持续生态

国际旅游组织通过构建长效合作机制,打破行业与国界壁垒,为中华文明的可持续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组织中国文旅企业与各国同行开展联合项目,共享技术、渠道与客源,促进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使中华文明传播获得持久动力。定期举办以中华文明为主题的国际文旅交流大会,创新会议形式,设置线上线下融合的交流环节,不仅拓宽参与渠道,还能让中外各方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催生新的合作契机,以此不断夯实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可持续生态根基。

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在第24届WTTC全球峰会上(如图5),推出“携手旅行(Together in Travel)“计划,通过建立中小企业(SME)在行业中的最大数据库和资源中心,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旅游业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资源,从市场信息、技术支持到资金对接,全方位助力中小企业发展。这一计划为中国文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传播中华文明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中华文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传播主体的多样化。

随着人工智能在旅游行业创造了新的角色,技能的提升和新技能的学习也变得更为必要。在2024年世界旅游交易会部长峰会期间(如图6),联合国旅游组织(UNTourism)与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旅游行业的应用与推动方式,为中华文明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联合国旅游组织已启动多个人工智能推动项目,致力于为行业应对技术变革提供全面支持。例如,UN Tourism启动旅游在线学院开设针对性新课程,提升业者技能,这为中国文旅从业者利用新技术传播中华文明提供了学习机会。同时鼓励业者用人工智能探索新融资模式,支持初创公司,这为中华文明传播的创新实践提供了资金保障。此外,成立通用术语工作组统一行业术语,让技术革新成为全行业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共生。这种“标准共建+技能共育”的机制,使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能够借助先进技术,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全球覆盖。

国际旅游组织通过机制创新,在推动中华文明可持续传播方面成果显著。“携手旅行”计划为中小企业注入发展活力,人工智能相关举措为行业发展开辟新路径。这些实践不仅优化了中华文明传播的资源配置,还凝聚起各方力量,形成传播合力。展望未来,国际旅游组织应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加强中外之间的协作与交流,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持续赋能,让世界各国人民在旅游中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412b5297e2e485146d4265dcfc5eb79f.png

图5:WTTC第24届全球峰会
8a5705df1c4276fee09534ab9ec1af6a.png

图6:2024年世界旅游交易会部长峰会

图片来源:网页公开资料

四、数字赋能:开辟中华文明虚拟传播新维度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传播模式不断被革新,数字平台成为文化传播、特别是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为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创造了新方式。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束缚,随时随地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这大大拓展了中华文明传播的范围和深度,促进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敦煌研究院便开启了“数字敦煌”项目建设征程,力求将珍贵的敦煌文化艺术以数字化形式完美留存与呈现,这是中华文明数字化传播的典范案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项目推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图7)。2016年,双方合力促成 “数字敦煌” 资源库上线,首批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图像及虚拟漫游体验节目向全球公开,宛如为世界打开了一扇通往敦煌神秘艺术殿堂的数字化大门,使得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得以突破地域限制,被全球观众所共享;次年 9 月,资源库英文版上线,进一步跨越语言障碍,将敦煌文化传播至全球 78 个国家,极大拓宽了其国际影响力范围。截至 2023 年底,项目团队已完成 295 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工作,为全球文化爱好者搭建起一座深入了解敦煌文化的便捷桥梁。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在 2024 年惠灵顿香山旅游峰会上(如图八),以数字技术为桥梁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会上展示 “数字敦煌”“数字故宫” 等案例,借助 VR/AR 技术让全球 42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400 名代表 “沉浸式” 体验中国古代建筑与壁画的数字化魅力,如虚拟 “漫步” 故宫感受斗拱结构、动态观赏敦煌飞天壁画;同时,中国企业与新西兰等机构探讨数字文旅合作(如 AR 中文导览系统),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文明与科技融合的创新理念及 “天人合一” 的可持续发展智慧,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维度。

这些实践充分证明,数字赋能不仅拓展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更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虚拟传播新维度。未来,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国际组织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数字技术与中华文明传播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全球文化传播生态,让中华文明在数字空间中焕发新的活力,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共同谱写人类文明进步的崭新篇章。

a736aee6ee0deeae713b462440c355a8.jpg


图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敦煌研究院颁奖”

相关报道

32d91d1d2c4300f30911d9626946740b.png

五、结语

在全球化的宏大叙事中,国际旅游组织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以平台矩阵为基石,搭建起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广阔天地,让中国声音跨越山海,清晰可闻;凭借文化解码的巧思,将抽象的中华文明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动体验,让文明符号在指尖跃动,触动世界人民的心灵;通过机制创新,构建起中华文明可持续传播的生态系统,为文化传播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借助数字赋能,开辟中华文明虚拟传播新维度,让中华文化在虚拟世界中绽放新的光彩,扩大全球影响力。

国际旅游组织不仅推动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在世界版图上勾勒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壮美画卷。它们以多元路径推动中华文明的阐释与传播不断迈向新高度,让中华文化在全球舞台上展现独特魅力,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携手共进。未来,国际旅游组织也必将秉持初心,在时代浪潮中持续创新,为促进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续写更为辉煌的篇章,让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照耀世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繁荣贡献中国力量。

(本文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张慧英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中的硕士研究生秦亭亭、游扬乐。本文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区域国别专项课题“国际组织助力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和重点项目“中华文明阐释与国际传播”团队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36b28d4cf224200cbb96f8f833021ceb.png

扫码加入北京旅游学会


编辑| 许琪

审核| 张慧英  王政红

北京旅游学会